听!春天的回响丨纵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
开栏语
四月是时光缱绻的画册,每一页都泛起茸茸的绿意。相约教育的春天,党中央频频吹拂政策春风,殷殷嘱托、谆谆期许在重庆大地激荡春之回响,滋养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盎然生长、新绿丛丛。重庆教育人用汗水与智慧“犁”出春天的希望、不负国家的厚望,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中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教育强市建设的征程中彰显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
生机正在勃发,欣欣且兴兴。4月22日起,陆续推出“听!春天的回响”系列教育特刊,铺展“牢记殷殷嘱托,教育向新而行”的春之答卷。
纵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
新重庆“渝”跃向前 双城记“育”见未来
2024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实施的第5年,川渝合作已进入聚力推进、深度融合的发展新阶段。
教育如何在双城发展中积极作为?
树立系统思维、互补思维、共享思维,我市坚持把教育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动力源”和“加速器”。
把教育“双城记”摆在更高位——高位谋划、高位推动、高位突破。两地共同制定签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框架协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等多个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举办各类论坛、赛事、研讨、培训等多元活动;布局建设10个成渝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联合实施“成渝协同”重大教育改革试验等6项改革试验示范项目。双城教育一体化、协同化、集约化发展,着力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促教育“双城记”全维度改革——通过稳步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体系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探索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多维度提升教育国际影响,积极激活双城教育全方位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例,双城布局建设陆海新通道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联盟,依托4个国际职教合作平台和发展共同体推动“职教出海”,打造出“中国—西班牙”政产学研合作共同体“熊猫学院”。
为教育“双城记”积聚创新性——高站位谋划打造国家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先行示范区、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现代产业学院等一批高能级平台。高质量共推多元化成果转化,助力两地加快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创新载体平台。高水平共享优质资源,推动高校创新支撑服务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集群发展,共建集科技创新、创业孵化、成果转化、产业集聚为一体的高质量创新体系。
为教育“双城记”激发人才力——做好人才大文章,两地合作引育高素质拔尖人才、协同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协同培育高素质教师队伍,树起教育发展、城市发展的“智力支撑”,在协同育人中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
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从全面部署到纵深推进的重要之年,重庆教育将紧紧嵌入市委“一号工程”升级版中,重点围绕基础教育公平优质、职业教育提质领跑、高等教育突破跃升、教师队伍拔尖扩容、教育对外开放合作等方面,持续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教育协同发展成效,力争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双城教育画像>>>
◉全市布局建设10个成渝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9个培育试验区,新增公办园86所,新增学位2万余个,解决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25.8万人;
◉推动四川、重庆22所高校65个学科开展共建共享;
◉互派互选访问学者、巴渝学者、教育领域领军人才160余人。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重庆理工大学创新细胞治疗师生团队在药物分析实验室开展“甜味+”特色食品研发工作
今年重庆“新春第一会”拉开了市委“一号工程”迭代升级的大幕,明确提出要在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基地上实现新突破。作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高校应该如何创新作为?
重庆理工大学把目光聚焦在国家战略实施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紧跟市委决策部署,做好系统谋划布局,坚持“一把手”抓好市委“一号工程”、第一责任人落实市委“一号工程”,明确了双城经济圈建设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的当下,重庆理工大学不断强化科技创新供给,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区域协同创新发展,通过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校企协同攻关等举措,为两地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提供坚强支撑。
“一项技术”成功转化应用——基于纳米时栅技术,学校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共同组建“通用技术集团国测时栅科技有限公司”,打通成果转化链条,实现了我国精密位移测量技术及器件的自主可控。
“一种味道”链接校地合作——与四川省内江市合作开发“甜味+”特色食品和大健康产品,建立以项目为纽带的校地合作机制,为“甜味+”特色食品在川渝地区的快速推广奠定地域优势。
“一批研究”赋能产业发展——与璧山区政府共建重庆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究院,赋能重庆打造万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与成都龙泉驿、四川宜宾及当地龙头企业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持续开展成果转化和技术攻关。
与此同时,学校还在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协同发展等领域,开展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的合作,促进创新资源在成渝集聚、落地、转化,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四个转变” 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速
重庆文理学院教授黄科为内江市东兴区开展天冬组培生根试验提供技术指导
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共建乡村振兴平台,组建专家团队赴内江、广安等10余个地市开展专项服务……在重庆文理学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共进之势正在形成。
自2021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来,重庆文理学院自觉在服务全局中找准发展定位、把握发展契机,坚持“重点聚焦、深入合作、推广落地、特点彰显”导向,全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
教育协同发展,突破点落在哪?
重庆文理学院以“四个转变”完善协同发展格局,将国家战略转变为学校战略、将市委“一号工程”转变为学校“头部工程”、将协议落地转变为项目落地、将区位优势转变为特色优势,在建好“教育协作圈”上持续发力。
高位谋划,统筹推进。重庆文理学院将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深度融入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并以市委“一号工程”为指引,打造具有成长性、优质性、引领性的头部工程。学校牵头成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中心”,获批人社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获评“成渝协同”重大教育改革试验项目优秀试点单位。
共建共赢,高效运作。学校通过制定年度项目清单,务实推进合同履约和成果转化,与永川、广安、武隆、内江等地方政府、高校、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如与四川大学合作研发的笔记本电脑用扩散增亮膜获得技术考核认证,被京东方等龙头企业引入生产线。研发国际一类新药“PDE5抑制剂”、抗癌新药PZ-1相继以3000万元、4800万元价格实现成果转化,带动区域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挥优势,做强产业。重庆文理学院地处成渝地区“中轴”线上,在推动川南渝西产科教融合发展上,具有独特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优势。基于此,学校与四川内江开展深度合作,与内江市农业科学院、东兴区联合开展天冬组培技术攻关并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天冬组培快繁部分量产,助力内江市东兴区打造“中国天冬之乡”。
今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第五个年头。在应用型工业大学建设的征程上,重庆文理学院将继续创新机制,奋力扩大“教育协作圈”,努力为新质生产力注入人才培养新动能。
“四个一”唱“融入之歌” 手牵手奏“协同之音”
“成渝同行 阅读相知”大阅读行动活动在合川区举行
合川,身处成渝双城的发展主轴,是成渝中部地区的战略支点。面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合川区教育系统自觉在服务全局中找准发展定位、把握发展契机,因势而谋、因时而动,唱“融入之歌”,奏“协同之音”。
去年4月,合川“牵手”长寿、四川广安、广元、内江4位川渝“兄弟城市”,正式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行知行”教育共同体。截至目前,共同体已开展区市(区)级、校际活动近百次,66所学校结对发展。
“行知行”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是合川“四个一”活动的重要一环。为推动成渝地区教育协同发展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合川教委谋划推进“四个一”,即搭建一个平台、建立一套体系、谋划一批项目、共育一支队伍。
“一套体系”共谱协同乐章。合川区教委会同“行知行”教育共同体成员单位,建立“1510”工作体系,其中“1”是指《“行知行”教育共同体章程》,“5”是指五年工作思路,“10”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十项制度》,从制度层面明确了合川深化双城合作的具体路径。
“一批项目”把控发展节奏。合川区聚焦教育优质公平发展,强化学位保障,近5年投资约24亿元,新改扩建重点项目33个,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深入推动在合高校建设与区域社会经济融合发展。
“一支队伍”奏响教育和声。合川计划以名家、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四名工作室”建设为载体,造就一批巴蜀名师名家,目前已在两地遴选15名优秀校长加入教育部“双名”计划名校长工作室。合川区还与广安市协同开展国培项目,与岳池、秀山等地联合开展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线下线上交流研讨活动、送教活动数十次。
双向奔赴,共助共长。去年8月,合川成功获评首批成渝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在新征程上,合川区将持续推进基础教育强区和应用技术强区建设,加快打造成渝地区区域性公共教育服务中心,继续唱好川渝两地“融入之歌”,奏响成渝双圈“协同之音”。
扩大双城合作“朋友圈” 争当协同发展“先锋军”
荣昌区举办首届中小学劳动教育成果展暨劳动技能大赛
近年来,荣昌区教育系统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举措频频、亮点满满:发起成立川南渝西教育共同体,成员单位已由4个扩大至11个;牵头成立川渝农牧职教集团,为川渝两地培养符合区域产业和社会经济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0+20’荣纳泸共同体”建设;完成成渝协同重大教育改革试验项目“成渝发展主轴教育一体化试点”结项工作……
一张成绩单,记录着荣昌区作为川渝合作的“桥头堡”城市深入推进教育协同发展的铿锵步伐。
尤其是在川南渝西教育共同体建设中,荣昌区作为共同发起单位、理事长单位,一直以“领头羊”的责任担当、“先锋军”的主动作为走在前、做示范,牵头举办了川南渝西教育共同体第三届名师课博会暨首届思政教育大中小幼一体化现场会、首届中小学劳动成果展暨劳动技能大赛,充分发挥了全国劳动教育实验区示范引领作用。
目前,川南渝西教育共同体已组建100个川南渝西名师工作室,遴选出川南渝西名师工作室领衔人100名、川南渝西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102个。此外还成功申报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路径研究”课题,将从理论层面探索川南渝西教育共同体的创新实践路径。
随着市委“一号工程”深入推进,川南渝西教育共同体“朋友圈”扩大,荣昌区应该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为两地教育发展贡献力量?答案是:以己之长,献于双城。
据悉,荣昌区深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已取得显著成效:今年1月成功入选成渝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相关改革经验获全市2023年度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第一名、并在2024年全市教育工作会上进行交流发言。接下来,荣昌区将着力建设区域有特色、机制有创新、经验可推广的成渝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成功经验助推成渝教育高质量发展。
美美与共 打造“新智慧美育”发展高地
重庆高新区公共服务局承办川渝中小学音乐、美术优质课展示与交流活动
去年12月14日,“‘数智·融合’第三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智慧美育论坛”在重庆高新区召开。论坛旨在探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语境下的美育发展问题,促进“新智慧美育”生态系统全面立体构建。
作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西部科学城核心区,重庆高新区遵循“科创高新·智慧教育”发展理念,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智慧美育”共同体建设为主抓手,和川渝两地行政区域、高校、中小学、幼儿园等共同推动美育教育高质量发展,构筑具有中国坐标、中国体系与中国特色的美育体系,打造中国“新智慧美育”新高地。
所谓“新智慧美育”,是以人的智慧化、技术的智能化、生态的协同化为主旨,覆盖全学段、全课程、全场域、全过程、全媒体的“三化五全”全新美育生态系统,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美育教育向美而生、与美同行,培养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重庆高新区围绕创新研训、变革课堂,助推“人的智慧化”,搭建教师“大学习、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大论坛”五大平台;围绕畅通跑道、搭建平台,助推“技术的智能化”,架构“一生一空间、一师一平台、一校一特色”的“1+4+N”智慧教育平台,建造全域共享、互联互通的美育云矩阵;围绕拓宽空间、拓展边界,助推“生态的协同化”,由重庆高新区52所学校与成渝地区72所高校、科研院所,加上川渝两地8个行政区域组成共同体。推进“大中小幼”全学段纵向贯通,“小中大课堂”全场域横向融合,“三级课程”全课程协同育人,“备教学评研”全过程深度融合,“线上线下”全媒体虚实融合。
目前,重庆高新区已举办或承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智慧美育”论坛、川渝美育研究大会、“一带一路”艺术互鉴计划等大型活动十余次。川渝地区高校,中小学,行政区域,美育工作者全面参与,使川渝数十个行政区域、高校、中小学、幼儿园紧密联系,数万师生直接受益,形成“时时皆美育、处处皆美育、人人皆美育”美育新生态。
来源|重庆日报
声明丨“重庆教育”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认为内容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听!春天的回响